办公室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广州分院:推动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凯发k8旗舰厅手机下载

发布时间:2021-07-01 来源: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中科院广州分院:
推动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① 中科院广州分院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合影。

② 2019年12月,中科院“海洋强国·探索创新”党员主题教育基地揭牌。

③ 2021年6月30日,中科院广州分院、华南植物园“根植华南·家国天下”党员主题教育基地揭牌。 本版图片由中科院广州分院提供

 

本报记者 朱汉斌

珠江之水滚滚向前,南海之潮浩浩荡荡。在中科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分院分党组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重点任务,认真落实中科院新时期办院方针,牢记初心使命,聚焦主责主业,紧抓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战略机遇,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承担、重大原创成果产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重要科技咨询建议等方面作出了重大创新贡献,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镌刻下诸多探索印记。

今年5月,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在广州分院调研时充分肯定了广州分院系统单位取得的成绩,对下一步重点工作提出了要求。他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工作深度融合。要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现和吸纳更多优秀科研骨干加入党组织,注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大力弘扬优良学风作风。要进一步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组织领导,按照“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凝聚科技报国的强大动力。

新蓝图引领新未来,新征程应有新担当。近年来,中科院积极参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前,中科院在大湾区已建成运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在建4个,拟建4个,另有多个装置启动预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雏形已现,为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在重大创新平台方面,承担了广东省21家高水平研究院中的12家建设工作,深度参与了10家广东省实验室中的5家建设工作。这些重大创新平台在大湾区科技创新布局中发挥了骨干引领和支撑作用。

勇当排头兵党建业务双融合

作为中科院机关的派出机构,广州分院负责联系中科院在广东的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华南植物园、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健康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湖南的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海南的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截至2020年12月,广州分院系统单位在职职工5049人,有基层党委13个、党总支11个、党支部152个、党员总数4080人。其中,在职党员2331人,党员占比46.2%。

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陈广浩表示,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分院分党组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把党中央、中科院党组和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科技创新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发展。系统单位党委将党建工作和科技创新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切实发挥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作用,筑牢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根基,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

面对粤、桂、琼三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广州分院充分发挥沟通联系作用,协调中科院分别与三省区签署科技协议18项。其中,支持广东深度参与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组织全院力量积极参与共建,支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共建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支持广西产业升级和脱贫攻坚工作,启动sts合作专项,推进中科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支持海南科技创新和自贸港建设,推动海南实施“海陆空”发展战略等。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实现广西大石山区生态重建和脱贫致富的双重目标,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03年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建设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并依托该站开启了大规模的科研观测与科技扶贫工作。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第一党支部目前有党员20名,90%的党员具有博士学位,其中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12名。多年来,该党支部始终把党的建设工作作为科技创新和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促进喀斯特区生态恢复科研工作与当地脱贫攻坚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

“中科院的扶贫工作一定要突出科技含量。”陈广浩说,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广州分院系统单位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广东省2个贫困村——化州塘吉村和徐闻墩尾村的脱贫攻坚任务,而且对口帮扶的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称号;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荣获2020年“中科院先进集体”称号。挂职干部曾馥平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他扎根广西环江27年,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到科技扶贫第一线。

针对深渊科考和载人深潜任务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党委坚持将推进深海科技创新作为开展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党建与业务工作紧密融合,在重大阶段性任务中建立临时党组织,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科研一线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五次万米深渊科考、“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海试和“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海试等重大任务中,设立了航次科考临时党组织,将党旗插在深渊科考现场,让党徽照亮载人深潜征程。

中科院广州分院分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张世专表示,广州分院系统各单位高度重视机关党建与科技创新业务的深度融合,认真落实院党组关于“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的部署要求。分党组成员分工联系、定点指导、常态化监督系统各单位,确保充分发挥研究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研究所党委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切实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促进党建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近年来,广州分院在系统各单位党委的努力下,党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荣获多项全国奖励。继去年南海海洋所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之后,今年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党委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龙丽娟被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而马隆龙、孙珍获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并作为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推荐人选。这说明广州分院党建工作不断进步,基层党组织建设已逐步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成为促进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

践行新担当党旗飘扬在一线

今年5月,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广州分院各单位(第一完成单位)共有9项成果(人)获奖,包括科技合作奖1名、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充分展示了广州分院近年来在地球科学、生命健康、资源环境、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广州分院系统单位牵头完成的成果共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2项、突出贡献奖1项、科技合作奖3项。此外获湖南、广西、海南三地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

近年来,中科院与广东省的全面战略合作不断深化,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合作成果不断涌现。据悉,“十三五”期间,广州分院系统单位新增经费130.16亿元;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导专项项目/课题80余项,总经费34.84亿元,占全部经费的30%左右。

“去年12月,‘实验6’科考船提前建造完成并交付入列,标志着南海海洋所海洋科考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南海海洋所副所长(法定代表人)龙丽娟表示,从新船开工建造、合拢、下水、试航到交船入列,各参建单位及项目建造小组努力克服疫情及外部困难,积极推动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实验6”是国家发改委立项的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首个获批准并第一个提前完工交付使用的建设项目,其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解决海上能源开发中的“卡脖子”问题,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室自主研发了多种转换方式、多个装机容量的波浪转换装置,获得了多项国际发明专利,填补了多项波浪能研究领域的空白,在海洋观测、海上生产、远海岛屿等关键领域获得应用,实现了海洋波浪能利用从0到1的突破,为我国远海岛屿并网供电、服务南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团队研究进展连续10年代表中国海洋能成果在国际海洋能组织oes年报发布,相关成果获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

“前瞻意识,争创一流,永远是华南植物园人追求的目标。”华南植物园党委书记、副主任魏平表示,历代华南植物园人始终坚守“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价值理念,倡导“绿叶情操、细根精神、木棉风采”的创新文化,从创建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出版中国第一本地方植物志,到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目标任务评估获得2项优秀、与南海海洋所共同完成的“热带岛礁海洋生态系统性保护及绿化关键技术与应用”入选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等,成就斐然。

华南植物园科研第一党支部带领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华南,通过抓党建、带队伍、聚合力、促发展,在引领我国恢复生态学发展、推动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科技贡献,让党旗在科研一线高高飘扬。该支部党员干部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40余项,合同经费总额超过2亿元;先后发表论文超过500篇(sci论文400余篇)。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党委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意识形态教育,引导科技人员积极践行“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确立了“敬业、勤业、精业、乐业”的创新文化理念,通过创建“共产党员先锋岗”、党支部参与实验室建设等工作,使党支部成为团结科技人员的中心、攻克科研堡垒的先锋。2018年,该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荣获广东省直机关服务发展创新驱动战略“共产党员先锋岗”称号。

“广州健康院成立18年来,一直深耕基础研究,布局未来生物医药产业。”该院院长陈新文表示,近5年来,研究院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多措并举培育创新“土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创新能力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推出原始创新成果。新冠疫情发生后,围绕动物感染模型建立、抗病毒药物制剂的研发、疫苗研发、病毒快速检测及致病机理研究等方面紧急启动科技攻关,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党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企业“四会一层”治理机制,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对重大经营管理事项进行前置研究,落实“党管干部”原则等情况;推动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融合、以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去年新冠疫情发生后,科研人员及时推出ai人脸识别测温系统,助力科技抗疫,为防控疫情注入“中科力量”。

南海海洋所原副所长赵焕庭自2002年12月退休后至今仍坚持工作在科研一线。

广州健康院研究员陈捷凯正在做实验。

不忘来时路科学精神代代传

“要取得革命胜利,就要全心全意地依靠群众,为群众做好事,处处为群众谋利益。”“自己为党工作,而不谋私利,兢兢业业努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这是一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科院广州分院和广东省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梁嘉说过的话。

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梁嘉始终信念坚定、忠贞不渝。他曾经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遭受酷刑的折磨,但他坚贞不屈,始终保持革命气节。他对共产主义理想始终抱有必胜信念,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毫不动摇、毫不退缩,体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优秀品质和崇高风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近年来,广州分院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员,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精神品格,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讲爱国奉献,当时代先锋,为决胜“四个率先”目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2019年12月,由南海海洋所和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联合共建的中科院“海洋强国·探索创新”党员主题教育基地在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揭牌;6月30日,广州分院、华南植物园“根植华南·家国天下”党员主题教育基地也揭牌成立。

今年6月,广州化学有限公司退休党员何元利缴纳特殊党费2021元。这笔特殊党费蕴含了一位共产党员对党、对国家建设事业的挚爱之情,是献给党的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也为广大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何元利指出,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他要由衷地表达一位普通党员对党的无限感恩和祝福,深情祝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6月17日,南海海洋所组织召开座谈会,并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原副所长赵焕庭入党65年始终坚守初心、不改本色,耄耋之年仍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投身到科技事业中,是党员科学家的优秀代表。他于2002年12月退休,退休后近20年仍坚持工作在科研一线。因为贡献卓越,赵焕庭在77岁和78岁高龄时分别获得广东省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他83岁获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同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南海海洋所党委书记詹文欢表示,南海海洋所成立以来,获国家、中科院、省部委及市级成果奖近300项,相关科技创新团队荣获中共中央授予的“模范集体”称号(2018年)。其中牵头成果“热带岛礁海洋生态系统性保护及绿化关键技术与应用”入选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2020年11月,南海海洋所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标志着研究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今年3月,广州健康院研究员陈捷凯当选共青团广州市第十六届委员会兼职副书记。他是一名干细胞基础研究专家,也是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在广州健康院工作至今,他相继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和广东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项目支持,同时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7年度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以及2020年度中科院优秀导师等荣誉。

“广州健康院充分发挥党委在人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提升高层次创新群体规模、着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建立人才评价的分类考核评估制度、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等举措,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竞争力。”广州健康院党委书记段子渊表示,研究院已建设了一支素质优良、敢于创新的科技队伍,现有职工419人,其中党员215人。

此外,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积极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做实“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工作,该院7个研究所党总支、36个党支部、894名党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党团群工学各团体的积极性,营造努力奋进的工作氛围,教育激励党员积极投身“率先行动”计划。自2018年以来,共有31名副高级以上科研骨干提交入党申请书,其中国家“杰青”一名、“优青”2名。

大潮起珠江奋楫扬帆开新局

南海之滨,东风浩荡。作为我国最高学术机构和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主导的科学力量更多地承担了“引领者”“颠覆者”的重任。

2018年,中科院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需求,主动谋划,超前布局,统筹协调并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创新平台和重大项目在大湾区落地实施。同年11月,中科院与广东省签署了《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同时签署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创新平台等重大项目协议12项。2019年1月,中科院香港创新研究院建设正式启动。

“当前,围绕支撑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在广东省和有关地市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在大湾区布局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平台。”中科院院士、广州分院院长徐涛表示,大科学装置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科技航母”的关键作用,直接促进大批原始创新成果及核心关键技术的产生。目前中科院已在广东布局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装置等多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据了解,自2017年12月以来,广东已启动建设3批共10家省实验室,其中中科院相关研究机构深度参与了5家,涉及再生医学与健康(广州健康院等)、材料科学与技术(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等)、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南海海洋所等)、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近代物理研究所等)多个领域。

在中科院支持下,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一批重大装置、重大平台在东莞落地,集聚科研人员超千人。2020年,广东第一个中科院sts区域专项在东莞启动。同年11月,中科院与东莞市政府签署共同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合作协议。“东莞在科技创新以及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方面取得的长足进展,离不开以中科院为代表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力量的支持与帮助。”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卓庆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广州是“中科院系矩阵”在华南布局最为集中的地区,南海海洋所、华南植物园、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健康院等一批“中科院系”知名研究机构的落户,在多个领域引导着广州市科技水平迈向高端。其中,华南植物园走过了92年的光辉历程,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现代植物学研究机构之一。该园占地21789亩,建有38个专类园区,保育活植物37154号、分类群17168个,植物标本馆藏有标本110余万份。

由中科院、深圳市和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建立的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重点布局健康与医疗、机器人、新能源与新材料、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等领域,经过15年的发展,建成8个研究所,形成超4000人的研究队伍;近五年承担各类科研任务的经费近100亿元,在高端医学影像、低成本健康、城市大数据计算、脑科学、先进电子封装材料、合成生物器件关键技术等领域不断实现突破,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累计发表论文超11000篇,累计申请专利10951件,孵化企业达1188家。

广州分院副院长谢昌龙表示,在中科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广州分院坚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和“干”的作风,把国家的需求和院党组的部署落实到位,聚焦主责主业,抢抓“十四五”开局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机遇,一张蓝图干到底、一股干劲冲在前,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广东省、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实可靠的科技支撑,努力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大潮起珠江,逐浪再奋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广州分院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要求,进一步团结科技工作者,守初心、担使命,努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21-07-01 第5版 专题)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